<tr id="coftg"></tr>

  • <tr id="coftg"><small id="coftg"></small></tr>
    1.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林和安的個人主頁 > 人體科學 > 礒谷療法探討

      礒谷療法探討

      世界網絡www.linkwan.com 創辦人 林和安 

      本文發表于《中華業余無線電研究會成立70周年紀念特刊》

      一、什麼是礒谷療法

      礒谷療法全稱為礒谷式力學治療法,是于1958年由日本礒谷公良先生所創始,到現在已有60多年的歷史。礒谷式力學治療法是一種需要通過正規學習的徒手療法,它不吃藥不打針、不開刀,而僅由治療手法及三條綁帶與陶枕頭等簡單的道具來完成調整,是可以治愈疑難雜癥的第三醫學。

      人類是以兩只腳支撐行走的動物,但是90%以上的人類都不能處于力學平衡自然狀態。當身體有不能處于平衡時,容易在站立或睡眠時產生左、右、前、后的不平衡。這皆由于股骨頭轉位使然。當嵌在骨盆內的股骨頭角度有變化時,股骨也隨之產生異常。髖關節的股骨的異常轉位,正是發生疾病的根本原因。當股骨角度向外轉和向外旋時,這只腳會變長;相反的,股骨角度向內轉和向內旋時則變短。兩只腳有長短差,將會造成跛足,致使骨盆隨著發生傾斜。90度坐在骨盆之上的脊椎也將會跟著傾斜,而人類本身有抗地心引力及自正作用,造成脊柱異常傾倒彎曲,必將引起該部分脊髓及有關神經的功能障礙,同時必會影響神經所支配的臟器發生功能障礙,使身體血液循環不良而引發疾病。

      由于股骨頭轉位,會造成人的兩腳長短不一。當左腳變長時,會引起胃、十二指腸、肝臟、大腸等消化系統與泌尿系統以及婦科系統的疾??;右腳長時脊椎會向左側彎曲會引起呼吸系統的疾病,也就是容易罹患氣喘、肺炎、咳嗽以及引起循環系統的疾病,如心律不齊、狹心癥,心肌梗塞等心臟障礙。但股骨頭轉位不一定只有單純的單一轉位或同時向同側轉位,亦即可能兩只腳都會變長或變短,此時脊椎會向前后左右扭曲的關系,身體會變得非常容易疲勞。

      骨盆不正會影響脊椎歪斜,脊椎歪斜會導致神經傳導障礙,脊髓神經控制所有的五臟六腑,脊椎歪曲壓抑了神經引起疾病,因此身體最好用力學理論來平衡股關節、骨盆、脊椎。例如你喜歡把背包帶掛在右邊,表示你的左腳較長,知道力學理論后,當然要改變日常生活習慣動作,還要長期用綁帶來綁腳,如此左腳長的毛病才能矯正回來,找回自己的健康。

      兩腳并攏同時于膝上、膝下、腳脖子用綁帶綁腳睡覺,長短腳慢慢的矯正調整回來了,骨盆腔就正常,接著脊椎就會正常。陶枕配合來調整脊椎的前后自然生理彎曲度。如用三條綁帶綁得睡不著,或效果比較緩慢,不要輕易地放棄。矯正時不單睡覺時綁帶子,我們睡覺只占七、八小時,其余十幾小時都要注意起居活動,配合行立坐臥,要維持脊推保持前后、左右、水平三正的位置上,維持脊椎的正常生理彎曲度。我們身體才會一天天好起來。

      二、綁腳健康法

      經過長期的研究后,礒谷公良先生認為,所有的疾病都是由于髖關節的轉位所引起,所以創造出一套只要矯正髖關節,讓雙腳的長度相同,以扶正骨盆,使脊椎恢復到應有的自然生理彎曲度。配合綁腳丶改正姿勢及肌力訓練。以完成其調整治療的效果。

      礒谷療法之抱膝法:能使脊椎導正,鍛煉豎脊肌與核心肌群(幫助支撐脊椎),為維持椎體間的椎間盤放松維持彈性。(治療及預防椎間盤突出),比純拉筋效果更顯著,促使氣血循環正常。

      1、抱膝法——以束帶綁好膝上、膝下、腳脖子三處。其四種常用方法:

      a.抱膝:以雙手拉膝下帶子,向下巴方向拉10次,目的是讓骨盆周邊肌肉韌帶放松。步驟::1、2、3。2、2、3(1吸氣 往下巴方向拉嘴巴吐氣,2,暫停 3.手放直,鼻子吸氣)。

      clip_image002

      圖1:抱膝

      b頭拉膝:動作同前抱膝:1、2、3。2、2、3但頭部抬起,趨近膝部10次,目的是讓肩頸放松(吐納呼吸法,往下巴拉吐氣,同時頭部抬起,吸氣手伸直)。

      clip_image004

      圖2:抬頭拉膝

      c.手指交叉:手拉法一樣,但手指交叉以小指拉束帶30-100次,(此時頭部枕頭需移除)。目的是放松脊椎兩側的豎脊肌,脊椎左右導正,脊椎一節一節松開。讓腰部舒展。

      clip_image006

      圖3:手指交叉

      d.平背順脊:立小腿90°,背向下推再向頭部拉回50次,(此時頭部枕頭需移除)。骨盆向下,不要用力,很放松地做。目的是讓肌肉松弛,腰酸背痛很容易就解除。

      clip_image008

      圖4:平背順脊

      2、左右旋腰,閃腰救命法——平常做,骨盆與周邊肌肉與背肌的放松。不易閃腰,讓骨架與肌肉中血液及淋巴液體的流動好一點,增強免疫力。頭要轉另側,讓身體處于類似“麻花姿”的狀態,再拉緊,放松。

      clip_image010clip_image012

      圖5:左右旋腰

      a.動力法:雙手貼墊子張開不超過90度,小腿彎曲立起,向右斜用膝蓋輕彈壓,頭向左1分鐘,再換左邊1分鐘。左右交替各2次,目的是讓骨盆腔周邊的肌肉及背肌可以松下來,頭腳要相反,有拉伸的感覺(手心要向下)。

      b.靜力法:腳法與動力法一致,但膝蓋不動。左右交替各4次, 靜態時(麻花狀態)牽引,讓肌肉處在拉的狀態下,放掉自然就松弛。

      c.左右旋腰(動力/靜力法)結束后,肌肉可能會稍有偏離,所以須再做抱膝法的手指交叉30次及平背順脊做50次。

      3、腰枕、頸枕法

      a.腰枕:8粒陶枕朝上,置于骨盆上緣,肚臍正下方(命門),兩腿伸直,此時,兩肩下垂,臀部(屁股)向下,稍稍弓起,避免所有體重都落在腰枕上,使腰部處于稍稍浮在腰枕上的狀態。手心向下,肩膀略略后縮,挺胸,由3分鐘開始,漸次增長,但不可超過15分鐘。

      clip_image014clip_image016

      圖6:腰枕、頸枕使用

      可使腰椎前弓,使脊椎恢復自然生理彎曲度,因而對內臟的神經支配得到改善,治愈內臟疾患,睡前做這種矯正動作,可以熟睡。

      注意事項:(1)因此時腰椎處在不穩定狀態,有電話門鈴有人叫你,不可起床。(2)腰枕拿出后,要靜躺3分鐘以上。

      b.頸枕:(1)斜面:置第1頸椎與第2頸椎之間枕骨的下方,放平在陶枕棱線上,頭前后動10次,左右搖30次。

      clip_image018clip_image020

      圖7:頸枕使用1

      可對眼睛朦朧,眼睛酸澀,近視,遠視,老花眼,白內障,青光眼,飛蚊癥等有改善。

      (2)4粒面:置三、四頸椎之間,躺下后下巴有點上揚的感覺,左右搖30次。

      clip_image022

      圖8:頸枕使用2

      可對頭痛,偏頭痛,牙痛,肩頸酸痛有改善,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3)陶枕輕輕后推轉正,有小顆粒及五小孔放在枕骨上,休息3分鐘(因為腦跟腦殼之間有腦脊髓液存在,剛剛頸枕的左右滾壓,會產生擾波,所以要靜躺3分鐘,讓擾波平靜下來,再起床,否則可能會頭暈)。

      clip_image024clip_image026

      圖9:頸枕使用3

      4、屈伸運動——站立背部挺正,以帶綁定雙臂,腰向后彎擴胸。

      a.身體向前傾斜,挺胸翹臀,下巴收緊,目視正前方。

      b.前傾15°之姿,以膝部為支點,臀部向下坐蹲。

      c.再向上提拉,做一百,二百至每回二千次,一天五次。

      目的是強化腿部,臀部肌群。矯正兩腳長短一致,回復骨盆正位,脊椎導正,以達到全身「三正」的目的。

      clip_image028 clip_image030

      雙腳依個人腳型站立 雙腳依個人腳型站立

      圖10:屈伸運動

      根據以上礒谷療法的訓練,人的雙腳長度會慢慢傾于一致,那么左右腳與骨盆的角度也會均衡,透過骨盆保持脊椎正確的生理彎曲度,人的身體會傾向健康。

      三、用電子儀器了解礒谷療法的科學性

      礒谷療法是以力學療法達到身體健康目的,是動態的方式。中國古語道“寒從腳底生”,冬天睡覺前泡腳對健體和改善睡眠都是有益的。從綁腳實證可知,綁腳能夠使腳趾溫度提高,促進腳部血液循環。而腳趾溫度提高可進一步緩解疲勞,提升深度睡眠時間,有利于增強人體的免疫力。

      四肢冰冷癥狀患者一旦寒冷時,會蜷縮著身體睡覺,這樣會阻礙血液循環,導致四肢冰冷的現象更為惡化。綁腳睡覺能夠使股關節保持在正確的位置,促進大腿根部粗大的股大動脈血管循環順暢。血液能夠流到腳趾,而且從腳趾回來的血液也能夠順利朝身體中心的靜脈流動,亦即是順利回到心臟,全身的血液循環順暢,就會感覺腳趾溫暖了。

      1、紅外線體溫計

      我們采用紅外線體溫計對腳趾太沖穴溫度進行測量,綁腳前27.3℃(圖11左), 綁腳30分鐘后體溫升至31.9℃(圖11右)。

      clip_image032 clip_image034

      圖11:紅外線體溫計測量綁腳前后太沖穴溫度對比

      紅外線體溫計運用的是紅外線測量原理,通過紅外線來達到測量人體最高溫度的儀器。紅外線體溫計是目前最先進的體溫計,一般分為接觸式和非接觸式兩種。紅外線體溫計具有安全、準確的特點,是用戶體驗最好的體溫計。

      clip_image036

      圖12:紅外線體溫計原理框圖

      2、礒谷療法智能坐姿矯正儀

      clip_image038

      圖13:礒谷療法智能坐姿矯正儀

      作為礒谷療法輔助設備,礒谷療法智能坐姿矯正儀可在使用者脊柱彎曲時采用語音/振動提醒配戴者,及時糾正不良姿勢,以形成正確的姿態習慣,鞏固礒谷療法的效果。與傳統的糾姿儀不一樣的是,礒谷療法智能坐姿矯正儀除可糾正脊椎前后傾斜外,還可以糾正人體左右歪曲的姿態。本矯正儀在使用時,先需要保證自身站立或平躺姿態正確(可通過自己經驗調整或讓親友協助觀察),然后按下矯正儀上的按鈕啟動監測,如果身體產生不良姿態,儀器就會通過語音或振動提示。

      礒谷療法智能坐姿矯正儀采用MPU-6050芯片,內置16bit AD轉換器,標準IIC通信協議。MPU-6050為全球首例整合性6軸運動處理組件,相較于多組件方案,免除了組合陀螺儀與加速器時之軸間差的問題,減少了大量的包裝空間。MPU-6050整合了3軸陀螺儀、3軸加速器。MPU-6050的角速度全格感測范圍為±250、±500、±1000與±2000°/sec(dps),可準確追快速與慢速動作。智能坐姿矯正儀可以實時監測到人體脊柱的彎曲度,當身體開始彎曲時,即觸發提醒模式,讓使用者能及時進行糾正。

      clip_image040

      圖14:礒谷療法智能坐姿矯正儀原理框圖

      礒谷訓練是需要長期堅持的一種療法,如因特別原因需要暫停時,為了鞏固礒谷療法的效果,我們需要保持良好的身體姿態,避免長短腳的產生。但由于人的主觀意識并不能清楚的意識到身體的歪斜,所以,配戴礒谷療法智能坐姿矯正儀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3、小米手環

      中國自古就有“老人要長壽,頭涼腳熱八分飽”之說,有利健康。礒谷力學式健康療法采用束帶綁腳提升腳趾溫度,采用陶枕睡覺降低頭部溫度,符合中醫腳暖頭涼的治病養生理論,易使人擺脫失眠狀態,更快進入深度睡眠,并提升深眠睡眠時間,有利于人體各項生理指標的恢復。這簡單又易行方法具有科學性,佩服礒谷公良先生60年前能創造出既有中醫養生理論又有現代科學根據方法。一般年紀越大睡眠越淺,為了彌補深睡眠缺失給身體帶來的負面影響,建議老年人增加總體睡眠時間,每天保持8-9小時睡眠。

      實證綁腳能夠使腳趾溫度提高,促進腳的血液循環。腳趾溫度提高亦能提升深度睡眠時間,緩解疲勞,對增強人體免疫力具有好處。但深度睡眠看不見、感覺不到的,只有通過專業腦電波檢測才能判斷。但腦電波檢測儀器是復雜和未能于日常廣泛應用,因此我們嘗試使用小米手環配合綁腳來監測睡眠。綁腳前深眠時間為1小時45分鐘(圖15左),綁腳后深眠時間為2小時38分鐘(圖15右),有部份人仕更可減少半夜起床如廁的次數,用小米手環亦能證明綁腳能使人睡得更甜更舒適,提高睡眠的質量。

      clip_image042 clip_image044

      圖15:小米手環統計的綁腳后睡眠數據

      那么小米手環是如何判斷你是出于深度睡眠還是淺度睡眠的呢?當我們處于深度睡眠的時候,我們的肌肉會徹底松弛下來,身體會很少運動,甚至不動,而當你處于淺度睡眠時身體還會有較大一些的活動,例如翻身之類的,我們做夢時就一般處于淺度睡眠的過程中。

      智能手環是一種穿戴式智能設備。用戶通過佩戴在手腕上,監測日常步數、里程、卡路里消耗、心率、睡眠質量等數據,再通過藍牙或WIFI等方式,將記錄的數據同步至手機、平板等智能設備上。手環主要從入睡到睡眠到醒來這幾個階段的運動變量來判斷人體的睡眠狀態。每個人從上床到真正睡著,身體總會有各種各樣的變化,手環佩戴在手腕上,必然會隨著身體運動變化而產生各種各樣的位移,重力點變化,手環內的三軸加速度傳感器則會記錄這些變化的數據,再通過與軟件內置的一些條件做比對,當手環采集到的數據符合這些條件時,手環就會判斷人開始睡覺了。判斷深度睡眠與淺睡眠也是相同原理。

      clip_image046

      圖16:小米手環

      四、“礒谷療法”與“習閑” 雙劍合璧

      常人皆知動靜結合是上好養生之道。習閑是日常生活使自我安閑自在的一種意識狀態,能減少壓力,平穩情緒,幫助我們自在悠閑,在遇到事情時不會因情緒波動而控制不住自己。如果將動態的礒谷療法和靜態的習閑做法進行動靜結合,能加強礒谷療法作用,使人保持情緒平和,直接對健康產生有益的影響。

      臺灣席長安老師提倡“習閑”,一是“習閑”對意識狀態有平穩作用,對平素心境大有幫助。二是「閑得下來」可改變自己的心態,改變個人與環境的關系,減低環境對人身的沖擊力,使內在意識狀態逐漸改進,進而開啟「自內修復」的過程。這些都是現代人療病與改進健康最方便和最直接的切入點。

      「閑得下來」是一個持續性的進程,當達到某種程度之后,即使在工作時間也會有那種「安閑自在」的心境,使自己心靈獲得全面改進,始終保持冷靜、有耐性、少空虛感和心情愉快,并增進智力與工作效率。因此,瞭解個人與環境(壓力)的關系是個人身心健康的基礎,瞭解「閑得下來」這種心態與過程,就能明白「閑得下來」不但能夠減少環境的影響,而且能令自己有如「樹根澆水」,全面改進身心健康的境界。

      “習閑” 不是不做事或妨礙工作,而是直接培養那種不受環境影響的心境。這種心境也正是改變個人心理的中心環節,是自我心靈改進最方便、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切入點。

      17

      圖17:拜訪日本礒谷力學療法總部圭秀院長

      左起梁如燕女士、麥燕瓊博士、圭秀院長、林克彥老師、林和安先生。

      clip_image050

      圖18: 與臺灣席長安老師伉儷合影

      總結

      礒谷力學療法有它力矯正和自我矯正之分,雖說方法很簡單,可自行保健,但仍需要學習正確的方法,有堅持不懈的恒心,方能獲得維持身心平衡與和諧的要素。行為心理學的“21天效應”也適用于“礒谷療法”與“習閑”。當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重覆21天,就會變成一個無需意識控制的習慣性動作或想法。

      “坐有坐姿,站有站相,臥有臥態”,讓我們從關注礒谷力學療法開始推動健身康體,用“礒谷療法”養成良好的身體姿態和“習閑”的意識狀態,努力關注身體各方面,讓身心閑得下來,更讓身體一天天好起來,共同擁抱健康人生。

      Switch to our mobile site

      日韩高清无码手机中文精品久久,99视频有精品视频高清,95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国产精品日本韩国